10月18日,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市场、地缘政治和认识论正义”为主题的第四届清华高等教育论坛暨亚洲大学联盟学术会议在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开幕。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副总干事格塔丘·恩吉达(Getachew Engida)、乌达亚纳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伊尔·伊·内加·苏贾亚(Ir. I Nengah Sujaya)、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联席主席林美金(Cherie Nursalim)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科学和技术部副部长蒋黛兰(Stella Christie)发表视频致辞。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参加论坛。

过勇表示,面对全球化与地缘政治交织的复杂形势,高等教育国际化亟需构建新模式、新形态与新共识。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全球战略的实施,积极推进海外基地发展建设,拓展优质国际办学资源,构建教育科研全球伙伴体系。
格塔丘·恩吉达(Getachew Engida)表示,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带来合作机遇的同时面临诸多不平等的挑战,未来必须致力于构建公平的伙伴关系。伊尔·伊·内加·苏贾亚(Ir. I Nengah Sujaya)分享了全球南方高校的国际化实践,特别是乌达亚纳大学的相关经验。林美金(Cherie Nursalim)以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为案例展示了国际化新理念的实体化探索。蒋黛兰(Stella Christie)表示,高等教育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研究型大学通过科技创新产生知识、吸引投资并建设基础设施,形成“知识-投资-基础设施”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程介明强调,高等教育应作为全球公共品,从经济、知识和人性三个层面促进跨境合作,如人才流动、研究共享和文化理解,并呼吁高等教育承担应对全球挑战的责任。
柯伟林(William Kirby)指出,大学作为知识创造和文化的中心,需平衡国家使命与全球角色,避免因外部压力而衰落。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但始终受限于地缘政治。他呼吁,大学应坚持开放、跨文化合作,以促进全球知识共享和国家文化发展。
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 分析了多极世界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并指出,虽受地缘政治影响,但国际化并未终结,非西方国家角色增强,区域合作成为新焦点。
文雯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通过"空间重塑"应对地缘政治挑战,正在实现从“学习引进”到“融入世界”到“共同发展”的转型,运用"推己及人"的策略性实践促进跨国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梅亚·尚克塞利亚(Maia Chankseliani)基于一个跨国大规模实证研究提出国际学生流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学成归国者通过"在场"机制推动母国的系统性发展。她批评西方签证收紧趋势,呼吁构建支持性回流网络与知识公正体系,以促进全球公平发展。

在以“文化交融,共创未来”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环节,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哈佛中国基金会主席柯伟林(William Kirby)教授、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石中英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杨锐教授共话中美高等教育合作前景。
杨锐教授鲜明提出了圆桌对话的题目:当前中美高等教育交流面临地缘性政治困境,如何化解文化交流障碍以及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保持开放合作。谢维和教授指出,中美交流的主要障碍在于认知错位,需要通过长期互访和深度交流,建立基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相互理解机制。刘海峰教授认为,中美高等教育交流面临多重障碍构成的复合型困境,大学应发挥主体作用,在守护学术开放性的同时建立韧性合作原则。柯伟林(William Kirby)教授强调,全球互联的共同性远大于分歧,呼吁基于共同挑战开展合作,避免政治因素阻碍学术交流的人文价值。石中英教授指出,当前障碍深层次是价值观认知问题,建议通过实证研究向政策制定者阐明交流合作的必要性,大学应坚持开放立场,主动承担全球责任。

在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图景”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肖茜主持,来自马来西亚理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Lei Mee Thien、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Evgenii Terentev、乔治城大学卡塔尔分校对外关系部执行主任Khaled Al Yousuf、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教育大学副校长陈成南和欧洲Mellom公司创始人Derek Jan Fikkers分享了各自国家和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并一致认为,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将更加注重合作而非竞争,需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求平衡。技术整合、可持续发展、包容性成为共同关键词,各方呼吁建立更加公平、互惠的伙伴关系,以应对地缘政治、财务模式及人才培养的多重挑战,共同塑造更具韧性的全球高等教育生态。

在青年对话环节,由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所刘博森主持,汇集了五位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俄罗斯和菲律宾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代表,共同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挑战与未来。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奖学金项目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推动了学生流动性的增长,但国际学生,特别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财务压力和文化适应困难。同时,对话强调了多方利益相关者(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青年和学生组织)协同努力的必要性,提倡将青年置于教育变革的核心,让他们参与从共同设计到政策制定的全过程,是实现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高等教育未来的关键。

石中英教授在论坛闭幕的总结讲话中指出,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我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主题的思考。并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长期以来都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尤其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更显弥足珍贵。要通过智慧性地守护并开拓人类命运攸关的合作空间,让高等教育真正成为高等教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不仅是各国之福,更是世界之需。

第四届清华高等教育论坛还设有五个平行论坛,分别围绕“跨境高等教育的价值与挑战”“ 全球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国家角色”“ 亚洲高等教育的全球影响力”“ 工程教育的全球扩散”“ 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国际化”等主题展开。为了帮助与会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同学们提高学术发表的能力,还组织了中英文期刊编辑与作者面对面活动。
清华高等教育论坛创办于2022年,论坛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努力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变革的瞭望塔和思想库。